紅色子房在幾周前發表了一篇文章 -「『付租金好還是付房貸好?』這問題根本就問錯了」,我分享到公司的粉絲頁,獲得很多朋友的迴響。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一本書 -「多少才夠?」 ,裡面講到「快樂的機會成本」 vs 「快樂套利」,概念很像。
所謂的「機會成本」,指的是經過評估而被放棄的選擇中價值最高的,也是每次選擇的成本。例如:如果我現在有一個小時的空檔,這一個小時我可以選擇在家休息,或者去打工(時薪 100 元),最後我選擇在家休息,這個選擇的機會成本就是 100 元。而「快樂的機會成本」,其數字就是所放棄掉的最大快樂。例如:我們可以想像擁有一輛昂貴的新車,它的快樂機會成本就是讓一家人去海外旅遊的幸福感。
而「快樂套利」,意思是在不多花錢的前提下,增加快樂的機會,把有限的錢花在最大的快樂上。例如:在不增加花費的前提下,和好朋友在家裡一起下廚、共享晚餐,就是一個很好的「快樂套利」。
多少人為了消費(房子、車子、名牌、大餐、奢侈品..)放棄了拿同樣的錢去追求其他體驗、夢想的機會?(快樂的機會成本) 而又有多少人,其實沒有花多少錢,卻可以為自己創造很大的快樂?(快樂套利)
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點,朋友轉了一篇文章給我:「政府需要對台北市的高房價負責嗎?」標題很聳動,仔細閱讀之後才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是:「如果要降房價,就要降所有人『買房子的需求』,不是讓他們想買卻買不起,而是直接讓他們不想買。」作者分享了她如何以「相較於高房價,低廉的租金」,租到了現在夢寐以求的房子-地點好、採光佳、空間大、裝潢好、家具家電齊全。但所有來過她家的朋友,總是問她:「為什麼不把它買下?」以作者的財力(創業有成的企業家),買一間自己喜歡的房子並不困難,但她選擇以租屋來取代購屋,讓自己的資金運用有更多的可能性,創造更多自己想要的生活體驗。
所以,「租房子」等於「快樂套利」,「買房」則必須考慮到「快樂的機會成本」。
當然,買房子不只是滿足「自住」的需求,還有「理財」的功用。許多研究顯示,就算房地產價值僅以通貨膨脹的幅度變化,平均來看,「有買房子的人的資產」還是較「沒有買房子的人的資產」還高,原因不在於「增值」的幅度,而是在於為了還房貸,強迫自己累積的「儲蓄」。這其實也是我個人的經驗。如果你也有這樣的需求,除了挑好標的,妥善安排現金流和資金分配外,記得把增值交給「時間」,並且學習「快樂套利」-在不多花錢的前提下,增加快樂的機會,創造好的生活品質,才不會因為買房壓力破表:一方面因為資金壓力犧牲生活體驗,一方面又要因為政策、新聞患得患失。不然,你「快樂的機會成本」不僅只有「把買房的錢拿來實現其他夢想的機會」,還有每天「吃得下,睡得著」的基本生活品質!豈不得不償失?
(本文作者為 House123 執行長 邱愛莉,歡迎轉載,註明出處)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