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微課堂
買房避雷針:律師揭露房屋交易的法律陷阱 【愛莉說好室】
買房是人生大事,但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法律糾紛和合約陷阱的潛在風險。今天這一集,我們邀請到了吳志南律師,來跟大家聊聊買房過程中,最常見也最容易踩到的法律地雷,幫助大家買得安心、住得放心!
以下是吳志南律師在本集節目中分享的重點:
• 不動產買賣糾紛類型眾多,其中最常見的法律糾紛是房屋瑕疵,尤其是「漏水」,通常在交屋後才被發現,佔了約七八成的案件。其他瑕疵還包括壁癌、輻射屋、海沙屋,甚至房屋倒塌等問題。
• 針對房屋瑕疵,依據《民法》第354條規定,賣家在買賣合意前,必須「現況告知」房屋使用狀況。即使是不小心,只要是應該注意而未注意,賣家仍需負擔「瑕疵擔保責任」。
• 買方在發現瑕疵後,依據《民法》第359條、第360條、第364條,可以主張「解約、減價或請求損害賠償」。在實務上,減價是最常見的處理方式。
• 瑕疵擔保責任的請求期限為買方「知悉後六個月內」主張,最長可達「五年」,若情況嚴重甚至可以拉長。法律不保護讓自己權利睡著的人。
• 房仲提供的「漏水保固」與《民法》的「瑕疵擔保責任」是不同概念。漏水保固是房仲為提升客戶服務提供的額外服務,而瑕疵擔保則是賣方本身應承擔的責任。通常房仲會直接承擔漏水保固的費用,除非是買方惡意破壞。
• 在瑕疵擔保責任的訴訟中,買方需要舉證瑕疵在「買賣或交付之前」就已存在,這點非常困難,通常需要委託專業鑑定機構(如土木技師工會、裝修工會)來查明原因。
• 針對「海沙屋」問題,實務上多數判決傾向「減價」而非解約,因為法院通常認為其不影響主結構安全,除非腐蝕嚴重到結構傾斜或在交屋時就發生問題。海沙屋減價幅度約為10%到20%,而凶宅折價可能達到一半以上。
• 在簽署房屋買賣合約時,務必小心「放棄綠離子(海沙屋)檢測權利」的條款,強烈建議買方「絕不放棄」這項權利。若簽署了此類條款,可以依《消保法》主張其為「顯失公平的定型化契約條款」而無效,但最好在簽約前諮詢專業人士。
• 針對預售屋糾紛,最常見的是建商與地主合建時的「稅金分配問題」,建商的營業稅常由地主承擔,若合約未明確載明稅務分擔,易生爭議。此外,公共設施和電梯瑕疵,以及建商延遲交屋等問題也屢見不鮮。
• 不論是中古屋或預售屋,在交屋前一定要找專業「驗屋師」進行驗屋。因為肉眼難以看出許多潛在問題,驗屋是買家主張權利的最後機會,錯過之後通常就變成售後服務或保固問題,籌碼將會落在建商或賣方手上。
• 如果真的不幸遇到糾紛,建議買方務必「保全證據」(人證、物證、鑑定報告)。尋求法律協助時,可透過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、律師公會或司法機關提供的「免費法律諮詢」服務,初步了解自身權益與下一步應如何處理。
買房是人生重大投資,面對複雜的房產交易,我們必須警惕其中的法律陷阱。提早了解風險,並在關鍵時刻尋求專業協助、堅守自己的權利,才能有效保障自己的權益,避免未來陷入漫長且耗費心神的法律訴訟之中。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