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安居自住
買房其實沒你想得那麼簡單?律師用三個真實案例提醒你:簽下合約前,先保護好自己
買房,對許多人來說是人生中最重大的投資決定。你可能存了好幾年、甚至貸款數十年,終於盼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。然而你知道嗎?在房地產交易的背後,藏著許多你以為「應該沒問題」的地方,卻往往正是日後爭議與痛苦的開端。
在這一集的《愛莉說好室》中,我們邀請到不動產與民事糾紛專業律師──吳志南,帶我們抽絲剝繭,一起看看那些「看起來沒事、實際風險超高」的買房陷阱。這不是為了嚇你,而是讓你能買得更安心。
買預售屋,不只是挑建案和比價格,真正要看的是「契約的眉角」
許多人購買預售屋時,其實很依賴建商所提供的「定型化契約」,但這份看似標準的合約,其實裡頭藏了不少潛規則與不對等的權利義務安排。
吳律師指出,預售屋交易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三大重點包括:
- 1.違約責任失衡
常見情況是:買方如果中途解約,違約金可能高達成交價的15~20%;但建商若有問題,往往只退還訂金或少量補償。這種不對等的條款,看似合理,其實買方吃虧。 - 2.交屋品質定義模糊
契約上常寫「以買方驗收為準」或「依建商完成狀態交付」,但實務上若沒清楚列明標準,例如壁癌、磁磚空心、管線配置問題,就容易產生後續爭議。 - 3.保固條款模糊或缺漏
建商是否負責修繕漏水、電梯問題?保固年限是多久?如果契約中沒有具體載明,往往只能靠「好運」與「建商態度」。
他建議所有預售屋買家在簽約前,一定要「拿政府版本的契約來逐條比對」,即便自己看不懂,也可以請信任的法律專業協助確認。
中古屋買賣,一張「現況說明書」關係到你日後住得安不安心
買中古屋的時候,許多人以為看得見實體就比較有保障,但事實上,中古屋的風險往往更難掌握。
吳律師分享,現場看屋時你看到的是表面,但很多瑕疵是事後才會浮現的,例如:
- ●壁癌曾經處理過,但只做表面修補,未徹底防水處理。
- ●房子曾有漏水、電線走火等紀錄,賣方未如實揭露。
- ●仲介僅口頭提及「屋況不錯」,但實際沒有要求賣方填寫或說明細節。
這時候,「房屋現況說明書」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依據。這份文件具有法律效力,簽下名字就代表同意其內容。買方一定要逐字看清楚,若發現未列明或內容含糊,一定要要求補充,並保留相關拍照或錄影證據。
法律不是等你出事才用,而是提前讓你不會出事
許多人害怕碰法律,覺得「找律師是不是表示我太敏感?」但吳志南律師提醒:「法律是為了讓你少走冤枉路,而不是逼你打官司。」
他建議:
- ●別只相信口頭承諾:交易過程中一定要留下書面紀錄,包含LINE對話截圖、信件備份。
- ●看不懂契約就找人問:有問題可先諮詢律師,甚至只問幾個條文的解釋,也能大大降低風險。
- ●記得紀錄仲介說的話:許多糾紛是「仲介說可以、但建商沒做」,若有紀錄,才能據以主張權益。
最怕的不是你不小心,而是你以為「沒關係、應該不會發生在我身上」。
買房之前,先問自己這三件事
- 1.我對簽下去的條款,真的理解嗎?
- 2.所有的承諾與協議,我都有保留證明嗎?
- 3.若真的發生爭議,我手上有談判籌碼嗎?
在房價高漲、購屋壓力沉重的今天,懂得「保護自己」,才是真正的聰明購屋。買房不該只是買夢想,而是一步步建構安心未來的開始。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