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源節流

打造月月領息、抗震穩健的投資組合:從大盤 ETF 到全天候資產配置,該怎麼開始?

想要擁有每個月穩定入帳的被動收入,但又不確定該從哪一步開始投資嗎?在這集《愛莉說好室》中,主持人邱愛莉與財經 KOL「美股夢想家」施雅棠深入對談,從投資新手該怎麼開啟第一步,到如何打造能抗震的投資組合,並談到房地產如何在資產配置中發揮槓桿效益,提供實用又接地氣的投資思維。

投資第一步:開戶+選擇大盤型 ETF,穩穩啟動

對於剛入門的投資者,施雅棠建議:「什麼都別想太多,先開戶、先行動,再從大盤 ETF 開始。」
他指出,不論是台灣的 0050、還是美國的標普 500 ETF,都是涵蓋市場主流大型企業的穩健選擇,對於沒時間深入研究個股,或對投資世界感到陌生的人來說,是最理想的起手式。

「如果你每個月能挪出一筆錢,那就讓這筆錢開始為你工作。」

而在全球市場動盪加劇的當下,他更建議台股與美股 ETF 可以同時配置,一來是降低單一市場風險,二來也能分散匯率風險,讓資產更有彈性。

高股息 vs 股息成長型:選對配息邏輯,別被殖利率迷惑

針對配息型 ETF 的選擇,施雅棠提醒,很多人容易誤以為「殖利率越高越好」,但實際上那只是反映過去配息的表現。

以台灣熱門的高股息 ETF 為例,有些可能是因為前一年股利特別高(如航運股榮景時期),但隔年業績下滑後就無法維持,這對長期投資來說風險很大。

相對之下,美國市場更重視「股息成長性」,像是 Visa、寶僑這類公司,股息連續多年穩定成長,才是值得長抱的標的。

簡單來說:

  • ●高股息:重現金流、但風險需評估

  • ●股息成長:重可持續性、穩中求進

月月配 ≠ 穩定收入:小心收益平準金稀釋本金

市面上許多主打「月月配息」的 ETF,乍看之下讓人覺得有如領月薪般安心,但施雅棠提醒,投資人需特別留意該 ETF 是否動用了「收益平準金」。

「有些配息,其實只是把你自己的錢還給你。」

因此,若你在意的是資產長期增值而非短期現金流,建議還是要關注 ETF 的選股邏輯、成分股體質,以及歷年配息的穩定性,才是理性的選擇。

配置比選股更重要:打造全天候投資組合

隨著人生階段的轉變,投資策略也應該與時俱進。

施雅棠分享,他自己從全股配置,逐步調整為「股票 6 成、債券 2 成、黃金 2 成」的全天候組合。不僅讓整體報酬更穩定,也能在市場大跌時有更多應對的彈性。

更重要的是,透過每季或每年的「比例再平衡」,還能自動實現高點賣出、低點買進的策略效果,不用預測市場,就能更穩健地成長。

小資族也能做配置嗎?從單一 ETF 開始也不遲

對預算有限的新手來說,是否也需要一開始就分散投資?施雅棠給出的答案是:「不用太焦慮。」

如果你目前還在累積本金的階段,其實專注在大盤 ETF、養成定期定額習慣就是好開始。但隨著資產增長,或是你希望投資更有保守性,那就可以逐步導入債券、黃金等多元資產,調整你的配置結構。

關鍵在於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與人生階段,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投資決策。

不要小看房地產的槓桿角色

最後,施雅棠也強調:「很多人投資上卡關,是因為手上現金不多,但卻忽略了房子其實能創造資金。」

透過房貸額度評估、資產重組,即使不用大幅舉債,也能為自己的投資規劃增添更多靈活度。特別在市場出現便宜標的時,有現金、有信用的你,才有能力布局、抓住機會。

投資不是為了追高報酬,而是為了更穩的生活

在資訊爆炸、產品琳瑯滿目的時代,我們更需要回歸投資初衷——為了未來有更多選擇自由。

想打造穩定的現金流,靠不是一次壓對寶,而是每月多做一點,長期堅持做對的事。
而從今天開始,也許你只要開個戶、選好第一檔 ETF,就已經走在對的路上了。

若你也正在為財務自由找方向,歡迎收聽更多《愛莉說好室》的節目內容,從生活出發,陪你打造真正安心的理財步伐。

相關文章:
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

關於 House123

一直以來,我們成立的使命就是想集合買方的力量,透過我們,讓想買房子的人可以有更多資源,不管是「安居自住」或是「幸福收租」,讓買賣房子成為一個美好的人生經驗。歡迎好好運用我們,實現「安居樂業,財富自由」的夢想。

聯絡我們

關注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