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安居自住
這些年關於隔音的故事...
結婚之前,我和我高中同學住在後山埤捷運站附近的公寓很多年。
兩個女生住在一起,一下班,只要沒什麼事,就是天南地北的聊天。有時在她的房間,有時在我的房間。
房間裡沒有沙發,兩個女生就坐在地板上。沒有蹦蹦跳跳,但常有嬉笑,聊著聊著,有時會聽到地板下方傳來扣扣扣的聲音。
一開始想說樓下鄰居怎麼在敲天花板,後來才想到:是不是聲音太大聲,吵到樓下鄰居了…
當時樓下鄰居住的是老公的同事,我們會租到樓上,也是透過他轉介,不知道他心裡面有沒有後悔:這兩個女生未免也太多話了...
結婚六年後,我和先生買了第一間自住的房子。是一個屋齡五年內的大樓。
搬進去第三年,我生小孩了。
我兒子小時候算是很難睡的,晚上一哭常常就是兩三個小時。
大樓的品質不差(潤泰),鄰居們也都很包容,沒有反應過很吵的問題。
不過,有一天我帶著兒子去社區中庭玩的時候,遇到同一棟的鄰居,是一個阿嬤。
她說:「哇!感覺之前才常聽到他在哭,現在這麼大了喔!XD」
可見不只聽得見,還知道是哪一戶的聲音 XD
小孩兩歲多時我們換屋了。原來的房子因為暫時沒用到,所以我們找了房客出租。
房客年紀和我相仿,住進去後,委婉地說:「樓上的鄰居聲音有點大聲,不知道方不方便跟管理員反映一下...」
我詢問社區管理員,他說:「樓上的鄰居一直都是同一對退休的夫妻,跟你們以前住的時候都一樣,你們以前有覺得吵嗎?」
老實說,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他們的聲音(因為小孩哭太大聲了嗎 XD)
房客還是覺得樓上聲音大聲,住了一年後搬走了。
後來的第二任房客夫妻兩人,一住就住了三年,沒有反應過任何樓上鄰居的聲音(樓上的鄰居從頭到尾都沒換過喔!)
換屋後的房子,因為小孩感統上的需要,我做了溜滑梯,也裝了 IKEA 的盪鞦韆。
樓下的鄰居從來沒有反應過聲音,所以當我兩年前又換屋,雖然地板下有多鋪軟墊,但沒有特別意識到隔音可能還不夠。
搬進來第一個月,遇到樓下鄰居,委婉地問小孩年紀多大,也暗示了,在我們買之前,前屋主有三、四年沒有住在這,他們很習慣樓上靜悄悄的聲音…
我想可能吵到鄰居了,就買了 Pato Pato 4 公分厚的地墊,鋪在主要活動的區域。
但是第二個月,樓下鄰居還是上來按門鈴了…
他們人很好,看到地板上鋪了那麼厚的墊子,之後再也沒有反應過,但他們其實還是聽得到聲音的…
我的一個朋友也買了同樣厚度的地墊,最後也還是投降...
要沒有聲音真的太難,更何況地墊再怎麼鋪,也無法鋪到整間房子...
我覺得隔音問題困擾的,除了樓下鄰居,樓上的住戶本身其實也同樣面臨很大的壓力。
孩子激動跳起來的時候,會先唸孩子:「不要跳!我們家的地板,就是樓下鄰居的天花板,會很大聲!」
孩子手上的東西掉下去的時候(其實大人也會),首先唸的也是「小心一點!」
我覺得折騰的不只是鄰居,樓上的壓力也沒有比較好過。
儘管樓下鄰居已經很包容地沒有再上來過,但是那個壓力還是存在在生活中的。
所以,在去年我們萌生換屋的想法時,這一次我們選了兩層樓的房子,也順利買到了。
想到生活中叨念小孩的事情少了這件事,覺得生活品質就改善不少了 XD
所以,關於「隔音」,只能說:
1. 不分年紀、不分老弱婦孺:
怕吵別人的,住透天或一樓;怕別人吵的,住透天或頂樓。
2. 軟墊有改善,但真的不是萬能。
以為鋪了超厚地墊就能長治久安的話,可能會失望了...
3. 如果自己對聲音不敏感,真的要感恩!
因為,生活中不會覺得被吵到,真的很幸運啊!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