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源節流

從房地產記者到 YouTuber:安怡的轉型故事,斜槓世代的勇氣與挑戰

在新聞產業待了多年,每天與時間賽跑、追逐房市訊息的安怡,卻在某一天問自己:「難道我的人生就只能這樣下去了嗎?」這個念頭成為她職涯轉折的起點。她選擇離開熟悉的媒體環境,開始經營 YouTube 頻道 《安怡聊房子》,用自己的方式講述房地產故事。

這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。對她來說,從記者轉型為自媒體創作者,意味著必須重新學習如何吸引觀眾注意、如何包裝內容,甚至要一手包辦企劃、拍攝、剪輯與後製。這份自由,背後其實是一場與不確定性長期共存的挑戰。

從新聞到自媒體:一場「自我實驗」

安怡曾擔任房地產線的記者,也進入過公關公司,處理新聞稿與媒體關係。她坦言,新聞工作雖然刺激,每天都有新的議題與現場,但隨著時間推移,長時間的高壓與不規律工時,讓她逐漸感到疲憊。

她形容自己開啟頻道的初衷,是「想試試看自己能走多遠」。原本只熟悉文字與新聞敘事的她,開始挑戰影音創作,把房地產議題用更貼近生活、輕鬆有趣的方式呈現。

「其實我不愛上鏡頭,一旦曝光就回不去了。不紅會不甘心,紅了又要承擔更多。」她笑說。但既然決定嘗試,就要把自己過去的技能整合起來,用最直接的方式與觀眾對話。

最大的挑戰:從「硬新聞」到「有趣內容」

在媒體端工作時,寫稿的重點是正確性與條理,條列數據、分析政策變化。但當她自己成為 YouTuber,發現必須思考的是:「怎麼讓知識變得有趣?」

例如解釋央行限貸政策,過去她會用表格整理脈絡;但在影片裡,冗長的數據反而會讓觀眾失去耐性。她必須學會把複雜的制度「轉譯」成觀眾一聽就懂的白話。

這種敘事方式的轉換,成為她至今仍在學習的課題。她說:「有趣,真的超難。」

創作的甘苦:配樂是樂趣,收集素材最煎熬

一支影片從構想到上架,幾乎每一步都是她一人完成:寫腳本、拍攝、架攝影機、錄影、剪輯、上字幕,再加上音樂。她最享受的部分是配樂,因為那意味著作品即將完成,也能帶來「像音樂製作人一樣」的滿足感。

相對辛苦的,是前期的資料收集與素材準備。自媒體沒有新聞台的畫面資料庫,她常得自己搜尋、購買或製作 B-roll 畫面。為了避免觸碰版權問題,她甚至向攝影記者請教過用圖規範。她笑說:「要嘛花錢買,要嘛就自己想辦法,真的超花時間。」

流量高峰:一支影片帶來轉折

在經營初期,她嚴格要求自己週更,但觀看數卻始終只有幾百。就在快要放棄的時候,她製作了一支關於「房仲月入百萬」的影片,結果意外爆紅,短短幾天突破三四十萬觀看。

「當時我人在日本玩,手機 Gmail 不停跳出 YouTube 訂閱通知,那種震撼感很難忘。」她說。這支影片不僅讓她感受到觀眾對「錢」的高度好奇,也讓她體會到「選題的重要性」。

不過,她也坦承:「我真的抓不準什麼會中,稅務這種硬知識,觀眾就不愛。」

留言與數據:從焦慮到平常心

剛開始經營時,她很在意每則留言,遇到酸言酸語會覺得受傷。但現在她已能平常心面對:「很多人連影片都沒看完,只是看標題就留言了,我不需要為這種事受影響。」

她更關注的是內容是否正確。有一次,她在影片的字卡上打錯數字,雖然語音與字幕正確,但仍有觀眾留言指正。她寧願公開更正,也不願誤導觀眾。

自媒體帶來的意外收穫:珍惜每一次交流

與過去在大媒體「靠平台資源就能約到受訪者」相比,現在的每一次合作、每一場對談,對她來說都更加珍貴。因為這些人不是看在媒體招牌,而是願意花時間在「她這個人」身上。

她感性地說:「自媒體讓我認識了很多不同領域的人,這是以前當記者時感受不到的收穫。」

給想轉型的人:先釐清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

對於也想投入自媒體或轉職的人,她的建議很務實:「先問自己,你是需要這份工作帶來的收入,還是想要追求夢想?需要與想要必須並存,不能因為一方而忽略另一方。」

她提醒,轉型一定要有規劃,不管是存款準備、被動收入比例,或是時間表,都要先想清楚。她自己甚至會用 ChatGPT 模擬計劃,幫助梳理思路。

結語:斜槓世代的勇氣

安怡的故事,正是斜槓世代的縮影。她從體制內走到自媒體,把過去的專業轉化為新的形式,也接受了「自由背後的不穩定」。

對正在思考職涯轉換的人來說,她的經歷提醒我們:轉型不是一場冒險,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驗。只要有計劃、有熱情,並願意持續嘗試,下一步也許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。

相關文章:
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

關於 House123

一直以來,我們成立的使命就是想集合買方的力量,透過我們,讓想買房子的人可以有更多資源,不管是「安居自住」或是「幸福收租」,讓買賣房子成為一個美好的人生經驗。歡迎好好運用我們,實現「安居樂業,財富自由」的夢想。

聯絡我們

關注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