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微課堂
揭秘軟裝師的魔法與挑戰:讓家「越住越愛」的秘密【愛莉說好室】
今天我們要更深入地了解軟裝這門藝術背後的故事與專業,
一起探索如何讓我們的家越住越愛!
在這集節目中,Nina與我分享了許多軟裝產業的精髓與實用訣竅:
●軟裝師的啟程與累積:
Nina從事與美相關的產業多年,從電商女裝美編、採購到服裝設計,
因疫情契機誤打誤撞進入軟裝產業。
她在短短兩年多、近三年內累積了近600個空間的佈置經驗,幾乎每天都在進行空間佈置。
●軟裝與室內設計的異同:
Nina將室內設計比喻為打造廚房的基本結構(如流理台、瓦斯爐、水線),
而軟裝則是準備食材、鍋碗瓢盆、調味料及擺盤,
讓空間不只「能住」,更「住得舒適、住得好」。
兩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,因為只有好的硬體而沒有好的軟裝,
就像有好的調味料卻沒有鍋碗瓢盆來做菜。
●軟裝師的核心能力:
→美感與空間感:
這些能力可以透過累積經驗慢慢培養,
Nina甚至將美感拆解成一套可複製的公式,讓零經驗者也能快速上手,
例如她上次分享的「60-30-10」色彩搭配原則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→採購與預算控制:
這是軟裝師必須掌握的重要環節,
Nina透過自製商品清單、採購清單、需求表單等工具,提高效率並避免踩雷。
→傾聽與引導:
軟裝非常貼近生活,軟裝師需深入傾聽業主真實的需求,
有時還需引導和分析他們可能連自己都沒發現的實際需求。
→斷捨離顧問:
協助業主進行斷捨離也是軟裝師的重要職責,因為物品過多會限制佈置的可能性。
→協調與彈性:
當業主(例如夫妻)需求或喜好不同時,
軟裝師需要懂得劃分區域,或從混搭中找到共通風格,
並在業主預算有限時,尋找替代品或調整預算,
同時需考慮到物件延遲或缺貨的狀況,展現極高的彈性和耐心。
→建立資料庫:
擁有豐富的廠商名單和材料資料庫,能讓工作效率大幅提升,實現模組化作業。
●軟裝師的成就感:
Nina最享受的部分是看到業主進入改造後的空間時,眼中放光、驚訝不已的表情,
這種「Before & After」的魔法,尤其在預算與時間壓力下達成時,
成就感更大,甚至比她以前設計服裝看到顧客自信開心的感動更深、更持久。
●台灣軟裝產業的現況與發展:
軟裝是一個新興但發展多元的產業,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它。
許多設計公司、家具行、家電品牌都已增設軟裝設計職缺。
●軟裝師的案源管道:
主要來自社群媒體作品集曝光、與室內設計公司或建案合作、媒合平台,以及親友介紹。Nina也提供課程協助學員累積作品,增加與業主媒合的機會。
●給有興趣者的建議:
建議從自己的小角落開始練習佈置,累積信心。
Nina也開設「高效軟裝設計課」,
將她600間空間的經驗拆解為美感公式,讓學員能高效上手。
她的一個學員甚至透過軟裝將原本月租1萬的房子提升價值,
改租1萬6,大幅增加房產價值。
●軟裝師的挫折與挑戰:
→空間感拿捏:
從2D轉3D的過程中,一開始常遇到尺寸不符的問題,
例如忽略踢腳板或天花板高度,導致需要重複丈量或換貨,增加時間成本。
→色彩選擇:
顏色在小色票上與實際大面積上牆後的效果差異很大,
Nina曾因選錯顏色導致牆面呈現出可怕的「油綠色」,需要耗費多層油漆才能覆蓋。
→硬裝的限制:
遇到過度擁擠或設計不佳的硬裝空間(如過多系統櫃,讓空間已很滿),
軟裝師難以發揮,只能點綴,挑戰性極高。
→舊式壁紙處理:
有些舊屋的牆面貼了多達五層壁紙,撕除費時費力,
但Nina表示,只要將壁紙清除後補土批平,就能大幅提升空間質感。
●設計趨勢的變化:
過去流行的壁紙和系統櫃,現在已逐漸被移動式家具取代,
因為現代人更追求替換風格的彈性。
●難忘的公益案例:
Nina曾佈置一處育幼院,
由於對兒童需求不甚了解,溝通與協調歷時一年多。
然而,當她看到孩子們,
因簡單的魔鬼氈牆面就能貼上家庭照片而心存感激時,
深刻體會到佈置不只是專案,
更是為孩子們創造了珍貴的生活記憶,所有的辛苦都值得。
透過軟裝佈置,我們不只美化了空間,
更為自己的生活創造了舒適的氛圍與專屬的儀式感,
讓家不只是住所,而是能自由呼吸、感受幸福的所在。
這次與Nina的對談,讓我更加確信,一個懂得軟裝的家,
不僅能提升居住品質,更能為房產帶來超乎想像的價值!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