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安居自住
不敗教主的理財哲學:從老師到投資人,陳重銘教你讓「資產自己賺錢
把錢放對地方,比努力工作更重要。
一場母親的提醒,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
有一段時間,陳重銘一天兼兩份教職。
 白天在學校教書,晚上跑夜間部;假日還得趕教材、編教科書。
 那時他只是想撐起家中開銷,照顧三個孩子。
直到有一天,母親對他說了一句話:「錢,要靠錢滾出來,不要只靠雙手賺。」
這句話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嶺。
他開始接觸投資,從最基本的股票與ETF開始學起。
 從1994年開始工作,他花了整整14年,才累積第一桶金——1000萬元。
 那是一段漫長但踏實的過程,也奠定了他後來能提早退休的根基。
金融海嘯時,他反而進場
2008年金融海嘯,股市慘跌。
 當大家都在恐慌時,他卻選擇逆向操作。
「那時候我去跟媽媽商量,說想把老公寓拿去抵押。
 銀行願意貸我600萬,但我只借了500萬。
 事後回想,其實那時候應該借滿!」
這500萬投入股市後,三年內為他多賺了1000萬。
 從那一刻起,他真正體悟到:
「資產的價值,不只在於擁有,而在於能被活化。」
他開始將房地產視為財務槓桿的一部分,而不只是居住工具。
房子,不只是房子
許多人把「自住房」看作負債,陳重銘卻認為,
 房子可以是「被動收入的開關」。
「你不一定要租出去,因為那只是其中一種活化方式。
 如果你能在市場下跌時,用房子去借資金投資,報酬可能更高。」
他舉例說,自己最近買的一間近四千萬房子,目前就空著。
 不是因為沒租客,而是他更看重「靈活運用的價值」。
對他而言,租金只是收益的一部分,資金的流動性才是關鍵。
「不敗教主」的真意,是提醒自己「不要敗家」
他笑說:「不是東方不敗,也不是投資不敗,而是『不敗家』。」
 年輕時期的他白天帶班、晚上授課,為了投資只能省吃儉用。
「投資要有錢,省錢是第一步。
 把錢花在能帶回更多錢的東西上,這才是理財的起點。」
這樣的觀念也延伸成他書中常講的「先買資產,再讓資產幫你付負債」。
 先讓錢替你工作,再談享受生活。
先存資產,再換房子
他回憶,94年時考上公立學校後,太太曾勸他買房。
 但他算了算,如果那時買房,就得賣掉手上所有股票,
 再背20年房貸,人生會完全被債務綁住。
於是他選擇先繼續租房、存股。
 結果多年後靠股息買房,不僅沒背房貸壓力,還能自在退休。
「我53歲才搬進新房子。
 不是不想早點買,而是我希望先有資產,再讓資產幫我付房貸。」
他笑說:「很多人年輕時太急著擁有,反而失去了財務彈性。」
為什麼大家敢買保單、不敢買股票?
陳重銘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:
「很多人敢買國泰的保單,卻不敢買國泰金的股票。
 其實保險公司拿你的錢去投資,你不如直接當股東。」
他直言,最大風險不是股價波動,而是「你從不持有任何資產」。
 在通膨年代,現金只會越來越薄。
「不認識的東西才會覺得可怕,學會理解它,就能降低風險。」
ETF 怎麼選?看人生階段
對小資族來說,ETF 是入門投資最穩定的選擇之一。
 但市面上種類眾多,該怎麼挑?
陳重銘提供簡單思路:
- ●年輕人/資金少 → 市值型ETF(如0050)
 專注長期報酬、追蹤大盤成長,報酬率較高。
- ●穩定期/資金多 → 高股息ETF
 專注現金流與被動收入,適合退休族或中壯年。
「投資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。
 你的生活型態、風險承受度,就是你該選的方向。」
槓桿:會用就是利器,不會用才是風險
談到許多人害怕的「槓桿投資」,陳重銘的態度很明確:
「房貸本身就是槓桿。
 你貸八成買房,其實就在用五倍槓桿,只是你沒意識到。」
他會在股災時,用少部分資金買入大盤兩倍槓桿ETF,
 「因為我知道加權指數不會歸零。」
槓桿不是鼓勵冒險,而是要建立在風險評估與現金流規劃之上。
「真正危險的不是槓桿,而是不懂還敢亂用的人。」
用5000萬存股帳戶,讓公益變成長期投資
退休後的陳重銘,仍每天早上關注盤勢、回覆粉絲訊息。
 2021年,他建立一個5000萬的存股帳戶,
 每年以股息捐出約250萬元,作為公益基金。
「我希望這筆資產能一直運轉下去,
 就像開了一間為社會服務的公司。」
他笑說,這樣的投資最划算:
 既能享受財務自由,也能用錢創造更大的價值。
投資的終點,是回到生活本身
「錢,只是一種能量。它讓你選擇想過的生活,而不是被生活選擇。」
 陳重銘說,投資不是追逐報酬,而是追求自由感。
「當你的資產能自動幫你支付生活開銷,
 你就能真正選擇自己想過的每一天。」
投資不只是財務行動,更是一種思維練習。
 從學會省錢、活化資產,到懂得利用ETF打造現金流,
 那一步步,都是從「靠勞力」走向「靠資產」的過程。
給還在起跑線上的你
如果你剛起步,不知道從哪開始,
 記得這個不敗教主的建議:
- ●先學會理解資產,而不是逃避風險
- ●先建立現金流,再追求報酬率
- ●讓錢替你工作,而不是你永遠替錢忙
因為真正的財富自由,
 不是口袋裡的數字,而是你終於能決定自己的人生節奏。



 
		 
		
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